黑龙江科技大学应用经济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简介
一、基地建设现状
经济学院目前有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区域经济学硕士授权点和金融硕士授权点。区域经济学硕士2006年开始招生,金融硕士2015年开始招生。按照《关于确定学校重点学科的决定》(黑科院字〔2013〕27号),我院应用经济学(0202)于2013年4月获批校重点学科。我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拥有固定场所:主楼东区E0818教室,面积24平方米。
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立足于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及前沿经济管理方法开展研究。学科队伍人数达到24人,博士和在读博士占学科队伍总人数的87.5%。凝练确立了矿区资源环境经济与矿区安全经济、煤炭产业经济、对外贸易与区域发展、金融与区域经济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依托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煤炭资源经济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煤炭经济管理学会,组建了5个研究所:区域经济与区域安全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所、金融研究所、东北亚生态经济和黑龙江省省情研究所。
我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现有基础:配备有兼职管理人员(由我院科研秘书李淑艳担任创新基地兼职管理人员)。目前设备情况:电脑十一台、打印机一台、办公桌椅十一套、图书卷柜两个,书籍200多本,期刊20多种,可以实现无线上网,全天开放,利用率高。在校研究生全部进入基地,在基地查阅网上资料学习,开展研究生创新项目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开展学习交流等,硕士生导师在基地对研究生进行指导。
目前我院针对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已初步建立相关的管理规范,保证了创新基地的正常运行。目前已制定的相关管理规定包括《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安全管理规范》、《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进入研究生安全须知》、《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硕士生导师安全须知》、《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委员会工作规范》等。成立了以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为组长的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创新基地安全责任小组。
运行机制方面,初步构建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创新实践基地的日常运行。实践基地配备了相应的兼职管理人员和实践指导教师,实现了对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运行的初步管理;与9家校外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定期邀请合作单位的专家到我校给研究生开展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最新业务变化。借助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将进一步密切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结合,实现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结合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条件,要求硕士生导师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包括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立项活动、开展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活动、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开展学位论文开题准备工作,等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紧密结合实践问题,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进行案例分析、产品设计与实践问题解决方案、政策建议报告等,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保障机制上,我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拥有固定场所,有场地保障;拥有校内硕士生导师7人,借助已与我院签订合作协议的9家校外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可以聘请数量充足的实践经验丰富、硕士以上学历的校外指导教师,拥有师资保障;已成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委员会”,提供了组织保障;有一名兼职管理人员,拥有日常管理保障;目前基地已经实现校园网、宽带的全覆盖,拥有基本的办公设备,拥有一定的软硬件保障。
金融硕士培养中的实践课程,包括外文应用(1学分)、学术活动(含科学道德)(1学分)、实践锻炼(含社会实践)(含社会实践)(1学分),以及金融数据分析、产品与服务流程创新设计、计量经济学、外汇交易实务、金融热点专题等课程需要在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完成;区域经济学硕士培养中的实践课程,包括实践锻炼环节(1学分)、科研工作(1学分)、外文应用(1学分),以及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方法、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外文应用等课程需要在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完成。
目前进入实践基地的研究生人数:21人。
二、基地建设总体规划
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建设,将现有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发展成为我校培养经济学科高层次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示范基地。一是加强软件建设,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购买经济分析、金融投资方面的软件,为金融硕士培养中实践课程(外文应用、学术活动、实践锻炼)和区域经济学硕士培养中实践课程(实践锻炼环节、科研工作、外文应用)的开展创造条件。为实践性强的课程,如《金融数据分析》、《产品与服务流程创新设计》、《计量经济学》、《外汇交易实务》、《金融热点专题》、《经济统计方法》、《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外文应用》等的有效开展创造条件;二是加强硬件建设,保证基本办公要求。目前创新实践基地硬件设施非常有限,只有十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套办公桌椅,两个图书卷柜,难以满足基地正常运转基本需要,将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加强硬件建设,包括增加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铁皮柜等;三是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设,确保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合理。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制定《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教学案例研究资助计划》、《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实践课程活动规范》、《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素质教育管理办法》、《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学术活动规范》等相关管理制度;四是发挥校外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优势,实现校内外导师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加强与9家校外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联系,带动校内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落实校内外双导师负责制,企业负责推荐一定数量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学院对符合条件的校外导师进行聘任,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互相配合,实现校内外导师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不断提高进入实践基地的研究生人数:2019年达到25人左右,2020年达到30人左右。